作为一名“苏超”足球联赛的忠实球迷,我仍然记得“苏超”开启元年的那种复杂情感。这是一种深深矛盾的归属感,我的父亲来自原属扬州、后划归泰州的地方;母亲的故乡是南通;我自己则在扬州师范学院完成学业,娶了一位徐州籍的妻子;现如今已经在南京生活了38年。面对如此多元的地方情结,“苏超”,你让我到底支持谁呢?
9月6日,南京队在主场南京奥体迎战徐州队,这场比赛是“苏超”榜单排名第二对阵第三的焦点战。我出门看球时,妻子投来了意味深长的一瞥,让我顿觉进退两难。我很想为南京队呐喊,但晚饭后该如何面对来自徐州的她?球赛重要,但心别太大。幸好这场比赛以1比1的平局结束,没有偏倚哪边,什么都没耽搁。
这一晚南京奥体中心迎来了超过六万名球迷,创下了“苏超”纪录——60817人。要知道,这块场地曾在2012年中超赛事时承载了65769名观众。当时我和儿子就坐在19号看台,那是一个独具南京特色的热血区域,因为每次人浪都会从这里掀起。不夸张,每一波人浪就像没有山的地方突然生出呼啸,没有海的地方涌动起涛声,震撼人心。
南京球迷爱喊,更懂得呐喊的涵义。特殊的是,“苏超”主办方安排了一项“为对方球队加油”的礼仪,这通常由司仪引导。于是那晚南京球迷为徐州队三次高呼“加油”后,司仪才将欢呼带回主队。让人印象深刻的是,近六万人的南京球迷出人意料地安静下来,全场屏息,只为在下一刻倾尽全力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呐喊。这场景让我感到,热爱南京队的球迷们不仅礼数周全,自己的态度也绝对不留余地。
近年来,“苏超”的火爆程度总让我不由自主地被追问:江苏的联赛为何如此吸引人?我给不出确切的答案,但知道这个省份,尤其是南京,有着肥沃的足球土壤。这座城市孕育过很多对足球深怀热爱的普通人,就比如我自己。少年时,我在一个简陋的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操场开始了我的“足球生涯”,尽管脚下的草皮荒芜、坑洼不平,但我的热情从未因风霜雪雨而消减。随着年岁渐长,我从前锋踢到后卫,最后连教练都赶鸭子上架“客串”了一回。
说到教练经历,那是一次年轻人组织联赛时的无心插柳。我让球员们重点观察,不仅是球,而是职业球员的位置意识:你踢哪个位置,就注意他们的跑位和配合,模仿是最好的学习。然而,这些“模仿对象”中不少人后来成了朋友,看着他们驰骋球场的风采时,我懂得了足球更深刻的内涵。
职业写作为生的我其实在足球场上“正经”上过几次场,尤其是代表《南京日报》参加“市长杯”。我清晰记得第一次站在决赛场中圈时,紧张到喘不过气来,但正是这种无法形容的体验,让我明白了脚下的足球比写作更实在、更震撼,而那份真情永留心中。
现在,我的儿子也承接了这份热爱,成为一名铁杆球迷。他出大学前那一晚,我们促膝长谈,几乎整夜都在聊足球。我告诉他,足球绝不仅仅是一个游戏,还是人生道理的浓缩。它教会我们追逐胜利,也要坦然接受失败;教会我们在每一次规则之下,用最公平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竞争性;教会我们永远依赖和相信队友,并在疲惫中继续奋勇向前。
当我告诉他,在球场上,有时你不能逃避,必须承担,必须站出来。比赛惊心动魄的瞬间总是由人推动的,而这些场面需要我们勇敢地扛起责任。除此之外,必须放下抱怨,因为足球是对抗的游戏,就如同生活没有平坦大道。规则是乍看之下冷冰冰的存在,却以公平守护游戏本身的动人之处。
我在足球上得来的这些感悟,不是靠键盘敲打出来的,而是通过一次次与泥土、草地和汗水的亲密接触得来的。青春的热血,人生的泪水,那是足球馈赠给我、永不改色的记忆。是的,我的儿子,我说过——人生只有一次,但足球可以一遍又一遍试错,而后再努力找到正确的节奏,直到为你自己征服一个属于你的球场。